当前位置:首页 > TAG信息列表 > 袁隆平电影观后感介绍

袁隆平电影观后感介绍

观看2021《袁隆平》电影优秀观后感

电影《袁隆平》获卫视黄金档收视第一,央视连续播五遍,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可以写写观后感哦!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看2021《袁隆平》电影优秀观后感5篇,希望能帮助到大家!

2021《袁隆平》电影优秀观后感1

电影《袁隆平》在今天播出,下面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。

观看2021《袁隆平》电影优秀观后感

播种、抽穗、结实,稻田由青绿变金黄,长长的稻穗随风摇曳,而那个有着禾下乘凉梦的老人,却永远地走入了梦乡。斯人已去,但他说过每一句话语,都铭刻在人们心上;他在稻田间忙碌的身影,都印在了人们眼中。

追逐梦想,做矢志不渝的爱国奉献者。他说:“这么大一个国家,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,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。”正是这样一位为“稻粱谋”、为民生计的国之仁士,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水稻研究,成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宏愿:“让中国人吃饱,更让中国人吃好、吃得安全。”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们青年一代,当把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与爱国情怀同频共振,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,捧出一颗丹心,献与亿兆生灵,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。

砥砺耕耘,做奋斗不息的稻田守望者。他说:“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,不在试验田,就在试验田的路上。”第三代杂交水稻攻关时,不管多热多远、路有多偏,袁隆平都要下田看看,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,他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。“手植一穗稻,华夏自此无饥馑。肩荷两盏灯,寰宇他日遍嘉禾”,靠的就是这种专注田畴、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。青年干部自当“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”,甘吃“三更灯火五更鸡”的勤勉之苦,坚持厚学实干,自觉贯彻党的基本理论、基本路线、基本方略;要沉到基层一线去看,走到百姓家里去听,自觉向实践学习,向人民群众学习。

勇于探索,做创新不止的时代先行者。他说:“我总是感到不满足。搞科学研究,不断地想攀高峰。”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,到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……这其中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,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,让杂交水稻技术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。稻禾之下,袁隆平提出设想、勇于探索,秉承创新精神,不断尝试农业科技创新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,创新是一个永不过期的关键词,青年一代当敢于打破“经验思维”,勇于“破局”,以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干事创业态度,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勇往直前。

2021《袁隆平》电影优秀观后感2
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”一颗稻谷种子,在播种前,要浸润24小时并催芽24小时使其预先发芽。种子的发芽过程,浸透了奋斗的泪泉,洒满了牺牲的血雨,基层工作也是如此,不能一蹴而就,需要从一颗种子开始,发芽、扎根,袁隆平同志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,潜心研究,攻坚克难,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。基层干部需要常怀一颗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,到最基层去看一看民情、听一听民声、问一问民意,才能把政策落到实处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开出“成功的花”。

孟子有云,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。”一颗水稻生育周期在105~150天成熟,期间经历了风吹日晒、电闪雷鸣,才能从小幼苗成长为大稻穗。90岁高龄的袁老依然要下田搞科研,基层工作也是如此,“上面千根线,下面一根针。”凡事需要干部亲力亲为,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,把群众的幸福感当做检验工作的标准,把自己锻炼成知识水平高、业务能力强,群众基础好的好“苗子”,能够融入一方水土,造福一方百姓。

“实干方能兴邦,实干方能强国,实干方能富民。”袁老不带不下田的研究生,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。有人说基层“苦”“累”,不愿意下到基层去,但正因如此,才更需要基层干部扎根群众,办实事,以“实”字当头、“干”字为先。越是艰难险阻,越要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”,越是困难重重,越要迎难而上,做群众之“需”事,办群众之“急”事,解群众之“难”事。坚持学习与实干相结合,在实践中思考问题、总结经验,将技能转化为劳动之果。

“人就像种子,要做好一粒好种子”,这是袁老生前常说的一句话。如今,他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,把实干和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,我们必须紧握“接力棒”,把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全球覆盖梦”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。

2021《袁隆平》电影优秀观后感3

梳耙耧犁,您把一生浸在稻田里;宅心仁厚,您把苍生装在心头上。一粒种子,一生追梦。不知经历了多少赤日炎炎、多少挥汗如雨?未曾改变的是您坚定的脸庞,未曾动摇的是您如炬的眼光。为了让国人吃饱饭,您穷尽一生、坚守一生、奋斗一生。如今,巨星陨落,精神不朽,梦想不灭,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您热爱党、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,信念坚定、矢志不渝,勇于创新、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。

孜孜不倦,您的眼中满是福谋天下的“初心”。源于动乱年代的饥饿记忆,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,让年轻的您萌生了让大家“吃饱饭”的强烈愿望。农业科学研究,没有任何经验可寻,注定了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。从为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,跑遍大半个中国达六年之久……您从未选择放弃。不论是太阳暴晒,还是风雨交加,您始终脚踏泥土、埋头弯腰在田间劳作。即使耄耋之年,您依然该上班就上班、该下田就下田,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、把一生都贡献给稻田里,孜孜不倦、初心不改、奋斗不息。数十年如一日向田野奔跑忙碌,让您不断向惠泽众生的“禾下梦”迈进,彻底解决了中国人“吃饱饭”的问题。您给我们树立了一面“生命不息、奋斗不止”的镜子,砥砺广大青年学习奋发有为、增强本领,把科学精神、执着精神融入血脉,在新时代中建功立业。

敢于创新,您的脑中满是水稻种植的“梦想”。“高产、再高产、更高产、超高产!”这是您一生所求,对于杂交水稻的产量,您的追求没有尽头。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您一生的梦想是将杂交水稻种植覆盖全球,让更多的人吃饱饭。您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,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,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。先后成功研发出“三系法”杂交水稻、“两系法”杂交水稻、超级杂交水稻等,同时还提出并实施“种三产四丰产工程”。实现水稻的推广种植和丰收后,您敢于自我突破,敢于技术创新,把杂交水稻种到了沙漠,种到了盐碱地,使中国的农业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受到世界的瞩目。您还多次赴印度、越南等国,传授杂交水稻技术,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,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。新时代的我们,要永远铭记您的不朽贡献,传承您勤勉敬业的操守,书写属于我们的灿烂明天。

朴实无华,您的心中满是付出所有的“情怀”。您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人的身上最值钱的,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。”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——解决吃饭的问题,您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,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、付出所有。这份坚守坚守与执着的背后,是您大爱无言的家国情怀,信仰如光的“中国梦”。中央电视台《感动中国》给您的颁奖词曾写道,“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。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,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;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,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,淡泊名利,一介农夫,播撒智慧,收获富足。他毕生的梦想,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。”风雨几十载,您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,在您的一生中,没有休息,没有退休,哪怕鲐背之年,您依然“管不住”那迈向稻田的腿,“收不住”那颗向着水稻的心。因为您在以自己的力量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倾力倾情。

您,穷尽一生上下求索,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!您,梦里梦外鞠躬尽瘁,让神州大地各处都飘散着丰收的喜悦!

您是稻田里的守望者,您是真正的国之脊梁。袁老,一路走好!


有好书 中国建材网

  •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

微信公众号